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交织
202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 1222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面对就业总量压力,多地人社部门启动 就业服务月 专项行动,通过 现场招聘 + 网络平台 + 新媒体矩阵 三位一体模式,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现场招聘 + 网络平台 + 新媒体矩阵 三位一体模式,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精准服务。例如,江西瑞昌市通过园区企业对接、创业扶持等举措,实现 1095 名高校生本地就业,扶持创业明星 9 人。人社部同步推出 三支一扶、百万就业见习计划等政策,推广 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证书 制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研究生群体:高学历背后的就业焦虑
西南大学调研显示,研究生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三大层面:68% 受访者认为 职业准备不足,45% 面临 家庭经济压力,32% 受困于 用人单位标准提高。为缓解焦虑,多所高校开展 访企拓岗 专项行动。广西师范大学近期走访 8 家校友企业,达成实习实践、人才培养等多项合作;湖北经济学院召开就业推进会,要求导师深度参与就业指导,优化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对接。部分高校创新服务模式,如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教师技能大赛、朋辈学习沙龙,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35 + 群体:年龄歧视与技能断层双重困境
35 岁门槛 现象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全国人大代表蒙媛指出,我国劳动保障法律尚未明确禁止年龄歧视,部分企业片面追求 年轻劳动力性价比,导致中年群体职业发展受阻。人社部数据显示,35 岁以上求职者平均投递简历量比 25-30 岁群体低 40%,但工作稳定性高出 25%。为破解困局,蒙媛建议:一是将年龄歧视纳入法律禁止范围,二是建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多地已探索创新举措,如上海推行 银龄工程师 计划,杭州试点 职业转换训练营,帮助中年人实现职业转型。
当前就业问题呈现 青年难就业、中年难转型 的双重特征,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发力:精准政策供给:针对高校生实施 岗位拓展计划,为中年人提供 技能重塑补贴;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完善法律保障:加快反年龄歧视立法,建立就业公平审查机制;优化服务体系:构建 线上 + 线下 就业服务平台,实现求职招聘全流程数字化。(线上就业服务平台网站:www.bohairc.com)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在人口结构转型期,唯有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就业支持体系,才能实现 人岗相适 的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渤海人才发展有限公司(亿人科技集团成员企业) 津ICP备2023004560号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张自忠路1号海河华鼎大厦A座13层 EMAIL:Comeon@bohai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