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2-2468246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活动信息

天津滨海 — 中关村科技园:种好协同创新 “试验田”,激活京津冀产业升级新动能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5-28 作者:渤海人才 浏览量:

时值初夏,天津滨海 — 中关村科技园内一派生机勃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这里正以 “北京研发、天津转化” 为核心模式,加速推动产业协同与自主创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产业园崛起:从 “规划图” 到 “实景图” 的跨越

在滨海 — 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北塘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宗江的忙碌身影,折射出园区的火热发展态势。作为天津市首个成规模 M0 新型产业用地项目,该产业园已吸引 5 家企业正式签约,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及企业相继落户,近 10 家企业达成意向签约。其中,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 20 米级国内最大金属 3D 打印机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移动式 3D 打印机器人辅助下,百米级 3D 打印机预计 9 月落成,将为我国海洋基建及军工领域开辟全新技术赛道。

中关村2.jpeg

协同十年:近六千企业筑巢,“3+1” 产业体系成型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滨海 — 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近 6000 家,其中北京来津企业占比超 20%,注册资本超 2500 亿元。园区与北京中关村共同确立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 “3+1” 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 “双链融合”。4 月底,天津科技大学科研团队集中发布 6 项大健康领域成果,并与祁一堂药业等 3 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政校研企合作从 “项目对接” 升级为 “战略协同”,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

创新载体集聚:打造成果转化 “强磁场”

位于园区核心的天津滨海 — 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已成为北京企业来津创业的首选。10.2 万平方米载体空间累计入驻 300 余家企业,滨海 — 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入驻率接近 80%,高效承接北京等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园区拥有 249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6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 家雏鹰企业,北京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 4 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及 8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落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与 20 余家企业达成 10 余项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 “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 持续提升。

区域优势叠加:构建 “研发 — 转化 — 制造” 全链条生态

“立足滨海 — 中关村,链接京冀资源,是项目成长的‘天时地利人和’。” 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主任刘长猛指出,天津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北京在研发设计与智能化领域领先,河北钢铁、混凝土资源丰富,三地优势叠加为海洋基建等领域创新提供了独特支撑。目前,智能科技领域聚集华放科技、浪潮等企业,构建智算基础设施生态;生命大健康领域吸引高济、云南白药等企业,形成华北数字医疗产业高地;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汉德森科技、国网电动等企业快速成长,夯实区域发展 “含金量”。

中关村3.jpeg

机制创新破题:从 “单点合作” 到 “全域协同”

园区持续完善 “类中关村” 创新生态,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天开园联动,建立 “利益共享 + 项目导入” 机制。不久前,中关村软件园、滨海 — 中关村等 6 个园区签署共建伙伴园区协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构建 “研发 — 中试 — 生产 — 市场” 全链条生态。“我们将打造协同项目‘聚集圈’、完善产业‘生态圈’、拓宽发展‘朋友圈’,提升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 滨海 — 中关村办公室主任王长坤表示,园区将以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引领区为目标,探索更高级协同模式,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的起点,滨海 — 中关村正以协同创新为笔,在渤海之滨绘制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的壮美画卷,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022-24682468
工作日 09: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渤海人才发展有限公司(亿人科技集团成员企业) 津ICP备2023004560号

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张自忠路1号海河华鼎大厦A座13层 EMAIL:Comeon@bohairc.com

人力资源证: (津)人服证字(2023)第060001523号

关注

用微信扫一扫

反馈
顶部